书法史上人们都是来欣赏蔡邕的书法艺术的。我却认为,这其中当然有欣赏蔡邕书法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以传播儒家典籍为主要目的来看刻石文字内容的。西安碑林建立的目的也如此,唐代时为了保存记载儒家典籍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而建。但当初碑林的地址不在目前这里。后来碑林在唐代又搬迁了两次地方,到北中后期,1090年,才最终定在现在的地方。因此西安碑林的建立时间可以说是唐代,也可以说是宋代。说前者,是因为当时的确有了要保护的碑刻石经,因此修建了碑林;说后者,是因为宋代以后的碑林和今天在同一个地方。
碑林最初始的目的就是保存那些刻有儒家经籍的石刻。西安碑林在存放儒家经籍石刻的同时也存放了唐代的著名书法碑刻,初始时间肯定晚于存放石经的时间。这就给碑林带来第二种功用。传播书法。当然这些碑刻有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如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多宝塔感应碑文、李阳冰三坟记、徐浩不空和尚碑、柳公权玄密塔碑和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的九成宫醴泉铭、道因法师碑等等书法巨迹都是其后的历代逐渐陈列在碑林里边的。
这个时期我认为是碑林功用逐渐变化的开始,由单一地存放载有儒家典籍石刻变为存放石刻与存放书法名迹二者兼备。明代万历年间的关中地震是西安碑林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许多石碑都被折断,因此这个时间成为书法碑刻拓本鉴别的一个界限,如果拓片上没有裂痕,那拓片就是明代万历以前的完好版本。反之,则是万历以后的断裂版本。可以看出当时的碑林也是流播书法艺术的重要地点。清代乾隆时期金石学大昌,人们到碑林主要是为了拓制拓片,因此当时的碑林被称为墨洞,大概当时碑林里边肯定又小又黑又矮的原因。
可以看出碑林的作用到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了变化。雕版、活字印刷的发明和运用,替代了依靠刻石流传经籍的功用。石刻上文字的作用已经演变成以书法临习研究为主要目的,西安碑林功能进一步转移。清代以来,碑林也经过修葺。民国时期值得说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1936到1937年由梁思成先生负责设计,对碑林重新进行大规模的修整。主要措施有:新建现在的第六陈列室、调整以前各种石碑的存放位置和方式、把六个陈列室之间连接起来,修建成陈列墓志的碑廊。这次修整奠定了目前西安碑林的最终格局。
我们今天看到的碑林与当时修整以后的结果差不多了。第二件是于右任先生把自己鸳鸯七志斋收藏的290多块历代碑志捐献给西安碑林。这大大充实了碑林魏碑体楷书石刻的收藏分量。这个时候西安碑林藏品的功用也就是完全以书法碑刻的收藏和槌拓流播为目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碑林被辟为陕西省博物馆,无论是碑刻的存量还是碑林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但我认为这个时期也是西安碑林的功能发生更大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碑林彻底地成为一座博物馆。陈列古代书法碑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