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众多的子女,那么这些个孩子之间往往就会产生对父母之爱争夺的现象。如果父母不能了解到这些的话,或者即使了解但不能智慧的面对的话。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由于种种的原因,父母往往就会偏爱了某个孩子,而使另外的某个孩子受到冷落。或者,因为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孩子对父母行为的感受度不同,有个孩子自己感到被父母冷落了。这样一来,那个感受到父母不爱他的孩子,一生都会感觉到缺爱。而愈是缺乏的东西,人们便越追求。这样一来,那个缺少父母爱的孩子。
便会一生都想在父母跟前请证明自己,欲得到父母的爱。所以,这个孩子便会为父母做很多事情,以期得到父母的爱。但爱的真相是什么呢,是付出还是回报?举个例子吧:同样的两棵树。一颗由你亲手种植,日日的给它浇水施肥,甚或关心到他身上每一个伤痕、每一条虫子。而另外的一颗树,你只是栽种了它,其他的一切事宜都由别人操持。这样的两棵树,那一棵树,对你才是重要的呢。我想,答案不言而喻。按理说,你应该爱的是对你付出的人,然而,你总是爱着你为之而付出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多时候,真相真的很残酷。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其实归根结底,真正爱的不是那个人,爱的只是那个人身上,我们相拥有而没法拥有的东西,或者我们自己在他身上付出的心血。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属于后一种。那么,为什么,父母爱的那个孩子却没有良心呢。我想,起初,幼小的时候,孩子对于父母的爱都是心存感激的。但随着时间的推逝,当一切成为一种习惯以后,父母又没有能力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话,这种习惯便成为定式,觉得父母为他付出是应该的,这样一来,他便习惯于接受,习惯于被爱,而没有了付出的习惯。
阳台上很是种了些花花草草。虽说是以花草称之,倒不如以绿色植物这样的称呼来的更贴切些。据种花这样的事情上来看,想来自己应该绝对的算一懒人。起初也种了些茉莉啊、兰花、扶桑啊,那些看起来、听起来、闻起来、即便说起来,也让人赏心悦目的花草。怎奈不懂花性,且懒得耐心学习,只以一律的水肥及态度照看他们。于是乎,他们也只是在买来的当儿,散发了他们的清香,愉悦了我的双眼。随后要么枝叶瘠瘦萎靡、要么干脆以死来抗争了我的惰怠。而这些都没有能唤醒我那颗勤劳的心,更没有那种怜花惜玉的爱心耐心,让他们复归了青春。
后来么,就只剩下了这一阳台的青葱翠绿和万绿从中的几点飘红,呵呵,不知是我的随意顺遂了他们的天性,还是他们本性就恬淡随意。其实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的我来说,不管是什么,只要有一丝的翠绿就好,即便是随风随土而来的野草,我也会让他们在我的花盆中茂盛下去,只要他们乐意。就拿儿子窗前的这盆金钱草,姑且以此来称之吧,因为后来又买过一盆被告之以这样名称的植物,来说吧。只是看中了他的油绿饱满,好让读书困倦了的儿子养养眼。买回来的时候,它是装在一小小的篮球状的花盆里。紫褐色的枝干泛着亮光。
猫耳朵似的翘翘的圆叶片,错落在枝条的两边,墨绿而厚实;两株高矮相携相依,配在淡黄的盆里,也很是有一番韵味。儿子的房间向阳,时时的儿子也会浇些水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给了它迅猛成长的天空。似乎没用多少时日,他便茂盛得让那小小的花盆无法承载起来了,在某个夜晚轰然的倒坍在花盆外,连根拔起。早上儿子发现后,连花土一起移栽到一个大点的花盆里。可随后的日子里,它便从根部起一点一点的黑褐腐烂起来,每次掐了上面好的部分栽了,旋即下面的茎又腐烂了。 |